2015年3月21日星期六

有哪些每一帧都是一幅作品的好电影?

每一帧都是一副好作品,说的仅仅只是漂亮吗?

我想不是的。



纪录片,风景片,拍动物的,美的是万物生灵,镜头仅起呈现作用。

镜头上第一部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战将波将金号》,1925年的电影,如今看来剪辑依旧凌厉,镜头依旧风骚。

再比如,很多大导演的很多电影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



贝拉塔尔的《撒旦探戈》,7个半小时的电影,苏珊·桑塔格说每一秒都雷霆万钧。


比如这是第四段开篇,两个人穿过小城的一个长镜头,在这样的镜头语言里,才能深切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整体说,整个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有可取之处,绝对算得上每一帧才是好作品。



再举例,希腊导演安哲洛普洛斯的《永恒和一日》里,老人将小男孩送到边境的时候,看见如下场景:


然后果断选择掉头带着小男孩离开。私以为,这样的具有力量的镜头,才叫做好的作品。再问,那些秀美风光的纪录片,除了让人应接不暇的美景之外,剩下还能有什么呢?



塔可夫斯基的部部作品,都值得一看,个人觉得,《乡愁》是集其特色大成又别具一格的作品。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走向,神神叨叨的人物,纠葛的男女主角,都因为一个个梦幻诡谲的场景变得无比生动。


有人认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语言是超越了电影了存在,的确,在《乡愁》里,每一个场景独立抽离出来都是美妙的艺术作品。马格利特认为“神秘”是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在老塔的电影里,你甚至会迷失真实。

《乡愁》里有这么一段对话:

——你在阅读什么?

——塔可夫斯基的诗集。

——俄语吗?

——译本。作者是个诗人,是很好的译本。

——扔掉它。

——为什么?

——诗是不可翻译的,艺术如是。



再举个例子,台湾的蔡明亮,擅长看似毫无内容的冗长镜头,镜头里可能有人,也可能没人,只有几件寻常事物,嘈杂低沉的背景音悠悠然,平静得让人昏昏入睡。就连蔡导自己都认为观众去电影院看自己的作品会睡着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安静的镜头里,才能沉淀积蓄无比的能量。《爱情万岁》如同蔡导的其他作品,刻画小人物的市井生活,男女之间若即若离的情感关系,安静的故事,安静的镜头,一些似乎可有可无毫不重要的小插曲,然而,直到某一刻,蓄谋已久的力量才爆发。比如,这个男主角1从男主角2和女主角欢愉的床下偷摸爬出,趁着男2入睡时,俯卧一侧,深情看着他。


情绪在这一刻爆发。我才明白桑塔格所说的“雷霆万钧”。

蔡导的电影里也会有东方塔可夫斯基般的镜头,比如《黑眼圈》:




虽然蔡导的多数电影的多数镜头,看似平白无奇,但就能说不是好的镜头,好的作品么?



还需要举例子么,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很多来。

伊朗的阿巴斯也擅长耐人寻味的长镜头

台湾的侯孝贤如是

布列松的《小偷》拍腿的一个镜头,黑泽明的《梦》里的梦境,李沧东《绿洲》里墙上的枝桠投影,萨里波特《探戈课》里的一场舞,季耶夫洛夫斯基《十诫》第一部最后流泪的圣母……等等等等



每一个镜头都漂亮得让人惊异的,是风光片。而总有那么些电影,那么些镜头,看似平常,却不经意里时常能想起,这才是好作品。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Guangli LIU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00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鉴赏、分析一幅绘画作品有哪些步骤?

如何临摹照片画出一幅素描作品?有哪些技巧?





from 知乎每日精选 http://ift.tt/1FmGTXy

via IFTTT

2015年3月19日星期四

武汉医院不允许亲人间献血,据说是由于亲人献血容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这是真的吗?

第一次长答,如果有说错的,求轻拍,我会马上改。



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也叫GVHD,是免疫性疾病的一种,常发生于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和血液移植术后,这个术语也用于组织移植。

得病的条件之一,就是宿主(接受者)免疫系统非常弱,以至于不能正常识别和攻

击外来物。



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也叫TA-GVHD,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内容,它是GVHD一个小分支,专门描述输血导致的GVHD。



==============我是背景知识的昏割线========================

先说一下背景。

在人体的免疫系统里,有一种叫做淋巴细胞(lymphocyte)的细胞,他们属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专门用于识别“异己”,也就是不属于自己身体的物质,我们叫他们抗原(antigen)。在淋巴细胞发现抗原的时候,他们就会对抗原进行攻击;杀死,分解或者中和(neutralize)抗原,或者杀死被抗原感染的自体细胞。



全血,医学术语。将人体内血液采集到采血袋内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全血,即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成分。

也就是说,全血包括了血浆(blood plasma),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aka: WBCs, leukocytes),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RBCs),血小板(platelet)和其他成分。白细胞包括了淋巴细胞。



========================我是正文的昏割线=======================



现在回来解释。



1.为什么会发生移植物抗宿主

每个人都有免疫系统,有的强有的弱。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白细胞,大量失血的时候会大量流失白细胞,就会使得免疫系统很弱。

当血液严重流失,或者生病严重到要输血的时候,病人的免疫系统已经非常微弱了。太弱的免疫系统是很识别外来物的。



当进行全血移植的时候,被移植的全血(移植物)里包括了捐献者的淋巴细胞(它们也是移植物)。而这些淋巴细胞,因为没有办法被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所以不会被摧毁,它们就会肆意在病人体内大量增殖,把接受者全身的细胞认为是抗原(没错,是他们进入了另一个人体内,但是它们不知道呀,它们想的是“这货跟我长得不一样,肯定是偷渡进来的” “卧槽怎么这么多偷渡进来的,满地都是”),然后它们就开始攻击宿主的全身细胞,这就是免疫病(因为免疫系统而导致的疾病)。然后宿主全身的细胞都被打死啦,细胞都死了也就是得病了,慢慢的,因为全身器官都衰败了最后人就不行了。



而因为遗传的关系,亲人间的免疫系统是非常相似的,所以使得病人本来就很弱的免疫系统更难识别亲人的淋巴细胞。但是因为移植的淋巴细胞很强,它们可以识别病人的细胞为异己,病人就会患上移植物抗宿主病。



因为亲人间极高的免疫系统相似度,所以病人的免疫系统识别不到外来淋巴细胞的概率更高,而导致更高的发病率。(大于0.1 - 1.0%)



听起来超可怕对不对? 我也觉得。

最可怕的是这个病,我们至今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致死率超高哟,在80%-90%之间。

好消息是,就算是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得这个病的概率也很低,是0.1 - 1.0%。

而且,我们有预防措施。请接着往下看。



2.但是为什么好多人接受了亲人的捐血还没死?

然后有聪明的小旁友就问了,那这个病这么厉害,为什么好多人都没死呐?

——因为他们没得这个病啊,傻孩子(这句话划掉

其实是因为

1) 输血是要先交叉配型的,防止溶血的发生。(这部分我就不讲了)

2) 输血有好几种方式,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输全血(whole blood)、红血球浓厚液(packed RBC)、洗涤红血球(washed RBC)、白血球浓缩液(WBC concentrate)与血小板浓缩液(platelet concentrate)等。

基本上就是缺什么补什么。

除了全血之外的,都叫做成分血,因为只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只要不是输全血以及白血球浓缩液(也就是白细胞)其他的成分血都不含有白细胞,所以不会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还记得是被移植的淋巴细胞闯的祸吗?)



所以,输成分血,是相对来说很安全的。(当然输血总是有危险的,各种并发症都有可能发生。)



另外,输全血弊端太多(可以看这里全血_百度百科);

而且会浪费不需要的成分(比如只需要血小板的就浪费了血细胞和白细胞等),

所以

我国现在已经很少输全血了,尽量都在输成分血。



3) 如果硬要输全血其实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用γ(伽马)射线,它可以破坏细胞中的DNA,使得细胞DNA突变导致细胞死亡或者无法继续分裂。(所以千万不要没事去照射线,会出问题的。当然也不是照了就一定会怎么样,还是要看剂量。)

所以在输全血之前,用伽马射线照一照,杀死淋巴细胞就不会有问题了。



Referenc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MedlinePlus Medical Encyclopedia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Lymphocyte

Blood plasma

Lymphatic system

全血_百度百科

輸血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每次出现大的安全事故,医院/血站几乎都会第一时间发布现血源紧张,之前献血人的血都到哪里去了?

第一次在献血车站献血,抽血滴入一个黄色试液和蓝色试液,这是检验什么的?





from 知乎每日精选 http://ift.tt/19BGVxI

via IFTTT

BBC教你如何为手机平台写新闻

【白板报按】BBC中文网有一个BBC Academy栏目,用简介的语言介绍BBC制作新闻的经验。下面这篇文章对于维护微信公众号也很有借鉴意义。现在公众号的问题是,文章太长。传达的有效信息又不够多,应该向BBC斯瓦西里语编辑学习。 BBC教你如何为手机平台写新闻 如何撰写报道,善用手机这种普受欢迎的新闻平台?大家需要留意一些窍门。 越短越好 为手机平台写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技巧。手机媒体的力量在于其携带方便而且使用灵活。不过你必须了解手机的局限,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利用手机。 手机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哈桑•麦勒拉是BBC斯瓦希里语组的编辑。他说你的写作风格要配合这种情况。 新闻条目要尽量简短。必须斟酌每个字。动笔之前要把新闻内容彻底想一遍。 哈桑说,那样你就能选择正确的词汇,尽量运用词汇为写作服务。 “写手机新闻,尽量简短。” 简单明了 大多数用户的手机屏幕都很小,所以你需要使用简单的语言。这样,阅读方便、易于了解。 用词直截了当也有助于向全球受众传递消息。 哈桑说,“你的用户可能在阿富汗、伊拉克、非洲或者美洲。” “各地的读者观众都应该能够通过简单的语言了解新闻内容。” 滚屏让人烦 记住,当你为手机写消息时,越短越好。 如果为一个一般网站写消息,你可以写20段,甚或更长。但这对手机的小屏幕来说就太长了。 因此: 请把信息内容限制在100字左右…也就是4、5个小段落 去掉形容词 使用缩写 这些简单的技巧会帮助你缩短新闻。 简短的标题 标题应该简洁、吸引读者。 这样你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最理想的长度是不超过14个字。超过这个长度,标题在手机屏幕上就显示成两行以上。 你不希望这样。一般来说,如果你把标题限制在14个字以内,你的标题就不会超过一行。 这样的标题在手机屏幕上就很容易阅读。 短信提示 你所写的文字还被用来做自动短信提示, 也就是屏幕上显示的标题和摘要。 请尽量保持简短。 哈桑说,“在BBC斯瓦希里语组,我们把标题和摘要都控制在140个字以内。” 记住,去掉形容词,使用缩写,就能缩短标题和消息的长度。 使用引语 引语很重要,但是记住在小屏幕上要用简短的引语才有效,这一点非常重要。 避免冗长、不知所云的引语。只在需要的地方使用简短的引语。 选用简明扼要的引语,把他们放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谨慎用词 谨慎用词,避免歪曲新闻的原意。 你不知道谁会阅读你的信息。有可能是非洲的读者、阿富汗的读者、美洲的读者或者欧洲的读者。 因此,你必须确保不同地方的人都能明白。 为了让全球读者都能看懂你的消息,请尽量避免术语, 要使用一些不会被曲解和误解的词汇。 检查,检查,再检查 在网络上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你需要检查,检查,再检查。 一旦错误出去了,想改正就来不及了。 这个错误将会呈现在整个世界面前。 BBC斯瓦希里语组的制作人哈桑•麦勒拉说:“必须在发表前改正错误。” 方言区别 无论你用哪种语言写作,在新闻中都要避免使用方言,因为你自己的语言和方言可能会影响到你的用词。 这一点很微妙,但你需要时刻紧记。 要用挑剔的眼光检查文本。 你要问自己,我写的内容是否能够让刚果和肯尼亚的人都能明白。 […]



from 白板报 http://ift.tt/1CBLgxh

via IFTTT

2015年3月2日星期一

令你印象深刻的行为艺术项目有哪些?

扯几个。有空来填坑。拉丁美洲艺术家作品为主。


  • Allora&Calzadilla, Returning the sound, 2004. 波多黎各在美国军事演习失事之后被居民要求美军撤出波多黎各,主要是一个叫Vieques的岛,去过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是那个要坐小飞机过去的小岛,在军事基地解禁之后这两个艺术家就搞了个这个作品,就是在摩托车后面放上喇叭然后让摩托车尾气吹响喇叭绕着V岛过去的军事禁地转一圈。以此来‘庆祝’军队撤离和岛的归属权回归居民。



  • John Cage 4'33‘’ 这个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品,也算是行为艺术。大致就是在4分33秒时间里面所有乐器不发出声音,让外界的声音组成整个曲子,意在让人发现这个世界。 youtube上面比较有名的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7UK-6aaNA


“Everything we do is music". ----John Cage





  • 草间弥生 1969年在MOMA NY前面的“Grand Orgy to Awaken the Dead”。嘲讽当时MOMA NY收藏的都是dead art而非modern art。并自己称为“my first exhibition in MOMA NY"






  • Alfredo Jaar The Cloud (2000) 墨西哥/美国边境作品,在墨西哥/美国边境用三万个气球代表穿越边境时死去的人,风会把气球从美国境内带回墨西哥。同时邀请死者家属在场念死者名单。乐队在边境两边同时演奏,图为Jaar自己当时的演奏照片。




  • Miguel Luciano, DREAMers Kites: Sonia Flying (2012) 波多黎各籍艺术家,在华盛顿让非法移民的孩子们放飞风筝要求DREAMers法案通过(许多小时候与父母一同偷渡过来的儿童无法获得身份所以无法在美国正常读书/工作)。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陈诺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说《Legal High》是深刻透视日本社会本质的作品?

你喜欢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是什么?





from 知乎每日精选 http://ift.tt/1BvMI2l

via IFTTT

怎样用博弈论解释「皇帝的新衣」?

这是一个博弈问题,而且是一个有趣的贝叶斯信息空间下的动态博弈。注意到一点,大家并不是害怕皇帝,而是害怕被大家认为是傻瓜。他们不确定的唯一事情,是这件衣服到底是否真的存在,到底自己是不是真的因为是傻瓜而看不见衣服。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正式的模型:每个人说衣服是真的的选择基于这个函数arg_max(n=1:说衣服是真的,0:说衣服是假的){u=(p*(n)+(1-p)*(1-n))*不是傻瓜+(p*(1-n)+(1-p)*n)*被看成傻瓜},容易看出,在p下降时,选择0的概率也上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衣服真的存在”这件事情的先验概率,这个概率可以这么表示:p=F(“说皇帝的衣服真美丽数量”/‘对皇帝的衣服发言的总数量“)。这个F根据不同的人存在异质性,我们可以用F=x^a来表示,x为说衣服是真的人群占比。易得F(0)=0, F(1)=1,但中间的部分随着a的不同有所区别,a可以说是一个”不从众系数“,比如对自己较为自信的人,a就较大,即使此时只有1%的人说衣服是假的,F也会距离1很远,此时他就会相信自己的眼睛。但问题是,如果所有发言的人都说看见了衣服,那么大家心中的先验概率就始终是1,于是,人们就会站在”衣服存在“这个信??ߵ上发言,于是便出现了大家都说看见了美丽的衣服这一现象。

但当小孩出于自己的意识说出衣服是假的时,x开始小于1,a最大的人开始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说出衣服不存在,人群中说衣服不存在的比例逐渐扩大时,a较低的人也开始转变判断。最后,所有人都会说衣服不存在。

这样的分析方法,在演化博弈中常常被使用,可以用来推演一个社会中的一个冲击对群体的影响,只要模型细节想清楚,lz可以用matlab推一遍,看看不同的人群大小,不同的”不从众系数“在人群中的分布对于结果的影响,会很有意思。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chenqin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手机为什么不停推出新型号?

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为什么文学史上若干智力超群的著名角色,多是“性冷淡”?





from 知乎每日精选 http://ift.tt/1G9PoVS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