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星期二
Camera51 – 智能取景/自动构图/自动自拍的照相机[iOS/Android]
from 小众软件 http://ift.tt/1MCJOfC
via IFTTT
2015年8月31日星期一
2015年8月19日星期三
2015年7月11日星期六
托尔斯泰为何如此讨厌莎士比亚?
--------------------------------------------------------------------
一不小心...写的...长了点...看看前面的就好...
--------------------------------------------------------------------
莎士比亚的剧我看的不多,托尔斯泰也不多….以下写的是看了Tolstoy on Shakespeare - A critical Essay on Shakespeare之后做的回答。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讨厌其实挺萌的。他本人批评莎士比亚大概是这么开头的:一开始我是很期待的,然后我就看了好多他的剧。然后我就发现,哎哟这不怎么样啊,何止是不怎么样啊,简直是太差了啊!但是我不信邪,我又反复的读,俄文英文德文各种译本都看了,越看越觉得奇葩(repulsion, weariness, and bewilderment)....
简单讲一下托尔斯泰的论据啊。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行为不符合所处的时代。比如李尔王是800B.C.发生的事情,但是里面的人物生活却像在中世纪。莎士比亚还喜欢各种细节描写,这个人的衣服啦,那个带了头盔的马夫啦,这些粗糙的描写反而加强了这种年代的错乱。
莎士比亚的人物经常被后人称赞生动,多面,有深度,但是托尔斯泰表示:并不!首先没有一个正常人会说出那样(拗口)的语句。想起来大概就类似于现代人上街买衣服用之乎者也吧。莎士比亚所有的人物说的都是莎式台词,又装逼,又不自然,没有每个人独有的说话方式。比如国王就会说大而空的话,女性就会说感性切诗意的话。而且剧中那些人还不看场合说话。要死的人,要打架的人,陷入爱河的人嘴里说出来的都是相似的,而且意想不到的话。托尔斯泰觉得莎士比亚的台词不是为了塑造人物,而是这句话应该这时候出现,就让这个人讲了。简直就像现在为了押韵不顾意思的歌词。
就哈姆雷特来说,经常有文学评论分析哈姆雷特,各种褒奖其文化艺术价值。托尔斯泰指出有些评论家其实弱弱地提及到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很奇怪,不太能按常理理解。托尔斯泰认为这些人就是没有勇气指出来,气质哈姆雷特是因为写的烂,所以人物性格不连贯,给人一种难以理解的感觉。
此外,托尔斯泰还指出,莎士比亚几个比较出名的人物,包括李尔王,克迪莉娅(Cordelia),和哈姆雷特,都是借用了以前的文学故事。这个不是问题,但是莎士比亚不好好在这些基础上丰满人物形象,反而毁了这些人物。简直就是抄都不会抄。
--------------------------------------------------------------------
哎呀来大神了...我还是默默地拔一拔托是怎么写的....
从戏剧角度上,托尔斯泰认为莎士比亚太喜欢长篇大论一些自认为有道理的名言警句(尽管托认为那些话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如果这些长篇大论放在一篇演讲稿之类的里,还勉强可以接受,但是在戏剧里,减少了艺术美感。
托觉得戏剧要有代入感。观众应该通过看戏剧来经历角色多经历的东西。但是莎的剧做不到这一点。不是因为他的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而是因为他会过度的夸张一件事以致失真。相比之下,荷马,一个早于莎好久好久的人,写出来的文章都不会距离观众那么遥远,因为他平实的讲述了故事,不那么夸张。
乔治奥威尔度对于这样的评价,说托一直把莎当做一个剧作家来评论,而不是一个诗人。
托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具备三个条件。我先直接引用一下:
首先是人物塑造要深刻,最好对人类生活起到启发作用。
- The subject of the work
- The external beauty achieved by technical methods proper to the particular kind of art
- Sincerity
然后是技术上要达到美的层度。在诗歌剧作这个情况下,技术角度就是语言,要自然的与人物性格环境情况对应,然后描述出一个好的剧情。
最后,也是托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作者要清楚地知道,并且真挚地感受到他想表达的东西。缺少了这一点,作品就算不上艺术。
托认为,莎剧里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低级的,庸俗的(the lowest, most vulgar)世界观,缺乏对人物的情感语言缺乏理解。最重要的是,在莎的作品里,他只看矫揉造作的文字游戏,而没有作者的真诚。
以上.....
我本人因为高中的时候饱受莎士比亚剧的折磨...对他的剧提不起大多感兴趣,大概就像鲁迅对于广大国内学生的感觉吧。但是我英文老师是他的脑残粉,在他的影响下,我们都得拥护莎。那个英文老师也花过一堂课的时间跟我们辩论莎剧到底怎样。我们辩莎士比亚好,他辩托尔斯泰那一方。然后一节课下来,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他(托尔斯泰)的辩论太任性了...
--------------------------------------------------------------------
我来给莎士比亚说说话....虽然他也完全不需要我来夸。以下的内容,嗯,看看就好...我分析的不好,还是要看看大神怎么说的。
首先莎士比亚的诗歌造诣还是不可否认的。哈姆雷特,还有很多莎士比亚的剧,都还是遵循着很漂亮的五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而且韵压得很好....
然后再说语言的晦涩,这个可以和人物塑造放在一起讲。
一般来讲,皇室或者贵族,比如国王啦,王子啦,大臣啦,讲话都比较拗口,一讲还讲很长。士兵,农夫什么的,讲的话就简单多了。这些设定都很符合他们各自的身份和文化造诣。
还是拿哈姆雷特为例啊,毕竟这本书在各类书单上都被评为文学上最经典的作品。
BERNARDO
Who's there? 是谁在那儿?
FRANCISCO
Nay, answer me: stand, and unfold yourself. 不, 你回答我! 站住, 请亮相!
BERNARDO
Long live the king! 吾王万岁!
FRANCISCO
Bernardo? 柏纳多?
BERNARDO
He. 正是。
FRANCISCO
You come most carefully upon your hour. 您很准时到。
BERNARDO
'Tis now struck twelve; get thee to bed, Francisco. 此时已是午夜, 去睡吧, 佛兄。
FRANCISCO
For this relief much thanks: 'tis bitter cold,
And I am sick at heart. 谢谢您来接我的班。 今夜酷寒, 我胸中不适。
BERNARDO
Have you had quiet guard? 一切都还安静吧?
FRANCISCO
Not a mouse stirring. 连一支耗子都没闹。
BERNARDO
Well, good night. 那很好。 晚安。
中文翻译来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这一段是全书的一开始,两个士兵看到了老哈姆雷特的鬼魂之前说的。每句话都很短,而且也比较好懂。
下面一段是皇帝讲的话,有点长,瞄一眼就好:
KING CLAUDIUS我也懒得找中文翻译了。从长度上看就让人望而生畏....也纠结很多。
'Tis sweet and commendable in your nature, Hamlet,
To give these mourning duties to your father:
But, you must know, your father lost a father;
That father lost, lost his, and the survivor bound
In filial obligation for some term
To do obsequious sorrow: but to persever
In obstinate condolement is a course
Of impious stubbornness; 'tis unmanly grief;
It shows a will most incorrect to heaven,
A heart unfortified, a mind impatient,
An understanding simple and unschool'd:
For what we know must be and is as common
As any the most vulgar thing to sense,
Why should we in our peevish opposition
Take it to heart? Fie! 'tis a fault to heaven,
A fault against the dead, a fault to nature,
To reason most absurd: whose common theme
Is death of fathers, and who still hath cried,
From the first corse till he that died to-day,
'This must be so.' We pray you, throw to earth
This unprevailing woe, and think of us
As of a father: for let the world take note,
You are the most immediate to our throne;
And with no less nobility of love
Than that which dearest father bears his son,
Do I impart toward you. For your intent
In going back to school in Wittenberg,
It is most retrograde to our desire:
And we beseech you, bend you to remain
Here, in the cheer and comfort of our eye,
Our chiefest courtier, cousin, and our son.
毕竟人家是皇帝,这一段又是刚登基的时候讲的,所以难懂也是应该的。中国古代皇帝诏曰毕竟也看不太懂....
而莎士比亚剧里很多名句,比如to be or not to be,都是出自有文化的人之口,所以稍微难一点。
但是呐,其实把他的台词读出来,重音注意一下,节奏注意一下,强弱注意一下,还是比较好懂的。关键就是很多人不太会念,包括一些电影和舞台剧。
再说哈姆雷特里的深意。
全文一开始的时候,那两个士兵说“Who’s there? / Nay, answer me. Stand and unfold yourself” (1.1.1-2) 这句话是一个士兵对着黑暗中的声响发出的疑问。Eric Levy分析,在面对未知的时候,这个士兵表达出来的是对未知的挑战,而不是屈服。嗯,总之这两句话能分析出好多的,我当时有篇paper就写这个的。
然后老哈姆雷特的鬼魂时隐时现,跟谋杀的事实真相的扑朔迷离呼应,也跟哈姆雷特本人的精神状态呼应,之类的。
再然后有一段哈姆雷特拿着个头骨讲了一大段,大概是什么人生苦短啊之类的意思的,也很有名,也多少有点深意。当然这剧里很多梗都很老了,在后世的剧作里都反复被用,所以我们看也不觉得好玩了,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应该还是很先进的....(里面很多情色笑话也挺好玩的)。
当然啦,这些分析可能都是后来的文学分析硬生生加上去的...就跟鲁迅的文章一样。一个剧能给逐字逐句地真的分析出来,本身还是很厉害的。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符安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据说俄罗斯是个女多男少的国家,如何通过网络泡到俄罗斯妹子?
南京哪里有好吃的甜甜圈?
from 知乎每日精选 http://ift.tt/1Mm8CaK
via IFTTT
eDiary – 有 16 年历史并还继续更新的电子日记本[Win]
from 小众软件 http://ift.tt/1HtUcRv
via IFTTT
你看过最奇葩的自建房是什么样的?
这大概是日本最厉害的自建房。
日本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可能是每平米出产建筑大师数量最多的地方。
土地私有的好处就是,哪怕你是个素人,也能盖个房子给别人住,而且完全没底线,想怎么盖怎么盖,比如下面这个奇葩。
谢绝除知乎日报以外的转载,欢迎举报
插播几个最近的回答
有哪些有趣的小家具? - 菠萝斑马的回答
作为 Airbnb 房东,你对自己出租的空间有哪些装点心得? - 菠萝斑马的回答
在JR高知站出来走20分钟,会发现一堆白色的房子——用一幢或者一群来形容都不太准确。这堆房子准确的大小和高度,谁也说不清。
因为当初造房子的时候,有个叫“图纸”的东西,就没人见过。
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的。绝对不是什么普通农民自建房,好歹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下一层,地上五层
这“堆”房子的建造者是泽田夫妇,后来就以“泽田公寓”的名号在江湖成为传奇。
泽田嘉农出生于1927年,就是日本国内经济危机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那时候的日本乡下,大多数人都穷得只住町屋。
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泽田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了现代公寓。在大家每天住在家里忧心下雨天用盆还是用桶接水的时候,一间宜家样板间摆在你跟前简直就是超越三观。
泽田先生从那时就燃起了斗志,小学毕业就出来当了个木工。但一直到1971年,他才开始正式考虑建一幢属于自己的公寓,那一年泽田已经44岁了。
就是这一对高能夫妇——泽田嘉农和他的太太泽田裕江
其实在最早公寓开建之前,还是有图纸曾经存在过的。
但一大家人听说泽田先生要造房子都激动的要死,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再加上他岳父也是个很厉害的木匠,两个木匠在一个建房团队里,在当时看也是不错的配置了,于是他们就扔掉图纸直接按照脑洞来建设了。
当然,所谓建设也是撸起袖子直接自己上。
最早画风还算比较正常,才建两层的时候围栏是红色的
满满日式摄影风,泽田家的孩子从小挖掘机当儿童车开
泽田的速度相当快,一年后建好了一层六户,第二年又建成了4层24户,有居民陆陆续续搬了进去。
等到第三年,泽田先生就开始建第五层——自己家人住的顶层大平层了!
看上去好像梦想达成了大楼完工了一切皆大欢喜。其实并没有,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泽田先是突然想到应该增加点配套,就在顶楼开出了露天温泉浴场和烤肉店,感觉就是后来权金城这种既有烤肉又有足浴的早期商业模型。
后来,为了能把车开上顶楼,他们又临时决定做一个车道,打掉几个房间供车辆通过,大平层真任性。
拆掉两个房间补出来的顶层车道
这事儿一直没有打住,1975年,他们突发奇想开始在屋顶开垦水田;1998年,因为孙子说“想养鱼”,就把房间拆了修水池和盖游泳池……就不说中间还着过几次火各种修了。
总之,这就是个始终保持在建状态的房子,顶楼还放着随时准备增建的大吊车。
诡异的是一直有住户来来往往也没人抗议,大概是因为这里租金比高知其他地区要便宜两三成,住的人也不管那么多了。
很多人都很好奇,大吊车是怎么搬上楼顶的?答案是这是泽田自己直接在楼顶上手作出来的大吊车。
顶楼的大吊车,红色的圆筒是漆成红颜色的水泥桶,其余结构是把各种钢材零件运上去之后,泽田自己在顶楼手工焊接的。
看上去不错,但其实没人知道这个吊车究竟能不能用……因为第六层一直没正式开建,但它却给小区住户带来了很多欢乐。
比如,荡秋千……真是心大的一群住客们……
逢年过节还能装饰下
这是泽田家的三个小孩,大人修房子,小朋友也不能闲着。
大概因为地形太复杂,住在里面的居民还都亲手手绘地图。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找不回家了
一直到2001年,东京一个大学的学生发现了这幢神奇的公寓,并以此为题写了篇硕士论文。日本建筑学会的一次学会演讲也介绍了这幢了不起的素人建筑。有人写了本叫《泽田公寓》的书直接就卖疯了。
有艺术家照着泽田公寓做了个一模一样的模型,还被收录进了美术馆
出名后,许多年轻人慕名搬来这里。如今公寓里大约有70户人家,100人入住。有专门的自主防灾组织,每年举行一次紧急避难训练。
这样从地基到施工都是素人完成的建筑,当然被高知市政府判定为“违法建筑”,什么窗户和门不对称啊,管线搭错,漏水啊之类的都是家常便饭。
但泽田夫妇人很好,泽田公寓又出名,几次“强制拆除”的招牌都贴在门口了,又不了了之。
公寓内部,时不时会出现这样的管线
以及这样的
造好后想起来没留地方建楼梯,没有图纸嘛……所以就补了个户外的
泽田先生留了一间自己的工作间
依然可以做木工
虽说是梦想驱动出来的房子,但住起来并不舒适。
每天在斜坡上匆忙进出的居民互相打招呼的时候都是问:“昨天下暴雨,你家房子还好吗?”“我家在墙角长了点蘑菇啊。”“哦那还好,我出差了几周,门上长青苔了。”
住在低层的还要担心蜈蚣,夏天的时候,有住户说经常有20厘米长的蜈蚣会窸窸窣窣爬进屋子。
这里也提供类似airbnb的短租服务。住一晚上3500日元,差不多人民币200块不到。提供全套洗漱、厨房用品,2楼还有个洗衣店。
其实并不算太差的房间,还有树枝状装饰做隔断,感觉好想住啊
可惜的是,泽田先生在2003年因肝病去世,只剩他的太太孤独地守着这间房。
泽田公寓却越来越热闹。
有钟情老房改造的人们慕名来改造,有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这里落脚,有游客来体验生活,咖啡店、杂货店也纷纷入驻,甚至在底楼还开出一个艺术画廊Room38,展出的不少作品都出自住客之手。
有带孩子的住客
有刚毕业的年轻人
有家里乱成鬼也很镇定的日本大叔
有小清新手工店入驻
居酒屋当然是少不了的
这个一室户的格局大家可以参考下,住在这个楼里的好处是你布置成啥样都显得很正常了
有没有人好奇泽田先生的子女在做什么?
和很多社交媒体大V一样,她女儿卖起了东西,进军了手工皂产业。
据说是用顶楼菜园的芦荟及其他草本植物萃取而成的手工皂。若你有幸去参观,这可能是最好的伴手礼了。
是萃取了土豆精华的手工皂吗?
如果泽田先生还活着,看到自己童年时的一个执念,因为坚持去实现了,最后竟然给这么多人带来了欢乐,一定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吧。
泽田先生不在了,楼顶的菜园还在年年丰收
想看看更多关于家居、设计方面的知识,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homeupgrade”,或者扫一扫一秒钟关注我们哦。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菠萝斑马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至今为止,你看过的最奇葩的新闻是什么?
你听过最奇葩的歌词是什么?
from 知乎每日精选 http://ift.tt/1J69kv0
via IFTTT
2015年7月4日星期六
Golden field by jae youn ,Ryu
Golden field by jae youn ,Ryu
Rice field reflection
jae youn ,Ryu: Photos
from 500px: http://ift.tt/1ggJLv3
via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