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发前往吴哥窟之前,如果你对吴哥历史、印度教等没有基础的认识,吴哥窟在你看来也许不过是被废弃的一堆乱石,即使雕刻再华丽细腻,建筑再巧夺天工,你也只会慨叹“好看好看好看死了”,却无法从中解读出修筑者的虔诚。
了解吴哥窟,不妨先从印度三大神和两大故事入手⬇⬇⬇
印度教三大神
要说到印度教,首先必须知道的就是三大神(也有印度教的经典称三者其实是同一个神的三种形式):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以及湿婆(Shiva)。其中梵天主管创造世界、毗湿奴主管维持世界、湿婆主管破坏世界,三者各司其职,使世间因果有报,呈现轮回之态。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区别这几个神啊?看着都一样!
首先,看手看脸
大家要记住一点,吴哥窟本身供奉的是毗湿奴,所以在吴哥窟里遇到毗湿奴雕像的几率非常高。在印度教神话以及建筑雕像中,毗湿奴常常以长有深蓝色皮肤以及四只手臂的形象出现,不管手臂伸向何方,都会分别持有四种神器——法轮、法螺、莲花以及金刚杵。
Photo by wikimedia
但是情况也有例外,比如吴哥窟内的这一尊毗湿奴雕像,却有八只手臂,按照雕像目前的情况,手中也没有持有任何法器。大家可能好奇:这样会让人很容易把毗湿奴和其他两个神搅混吗?答案是——不会。
Photo by wikimedia
首先,梵天的雕像和浮雕故事等在吴哥窟中并不常见,不仅如此,在印度教的发源地印度,供奉梵天的印度教寺庙也是寥寥可数。不过梵天的形象也极容易辨认,就是四个头、四张脸、四只手臂,和毗湿奴的头和脸的个数都有根本区别。这样的形象,不用锦囊君说,大家肯定会想到泰国曼谷的四面佛,实际上流行于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将梵天纳入了体系之中。
湿婆的形象大家肯定更为熟悉。作为主管毁灭之神,湿婆前额长有第三只眼,通常会以长有四只手臂(甚至更多)的舞者形象出现。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只要湿婆跳起毁灭之舞,第三只眼就会打开并喷出可以令世界毁灭的火焰。
Photo by Michael Gunther
另一方面,由于印度教认为“毁灭”隐含着“再生”的含义,因此在吴哥窟中湿婆更多是以表示生殖能力男性生殖器林伽(Linga)的形象出现,象征着湿婆在毁灭中蕴藏着的创造力。关于林伽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毗湿奴和梵天曾经因为两者谁地位更高而争论不休。这时候一根燃烧着熊熊火焰的火柱出现,毗湿奴和梵天分别化身为野猪和天鹅,各自向下和向上寻找了一千年,都没有发现火柱的源头。实际上,这个火柱就是湿婆的林伽,两位神也因此甘拜下风。
Photo by Greg Willis
除了一般的截面圆形状之外,有时候林伽还会以分为上、中、下三段的形式出现,上段的截面圆形代表湿婆,中段的八角形代表毗湿奴,而最下段方形则代表梵天。
其次,看坐骑
三位神出现的形象不同,坐骑也不一样。梵天的坐骑一般是孔雀或者天鹅,湿婆的坐骑是白牛南迪Nandin,而毗湿奴的坐骑出镜率最高,就是金翅大鹏鸟伽鲁达Garuda。
在吴哥窟和周边的遗址之中,三位神和各自的坐骑一般会配对出现在画廊的浮雕或者门楣的雕刻之上,雕工尤为精致,连坐骑的爪趾和毛都极为细腻,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大家如果到吴哥寺以及女王宫,不妨尝试一下辨认。
Photo by Vassil,图中为毗湿奴与伽鲁达。
搅拌乳海:“高富帅”与“屌丝”的故事
“搅拌乳海”可以算是吴哥窟里出镜率最高的神话故事了。通王城几个城门的护城河桥两侧、吴哥寺东廊南面的墙上以及圣剑寺的门前都有着非常生动的刻画!
故事讲述的是为了取得长生不老的甘露,天神和阿修罗们决定合作,将巨蟒婆苏吉缠绕在作为支轴的曼陀罗山上,分别持巨蟒的头和尾,合力搅拌乳海。当时连毗湿奴也化身为巨龟在海底顶住支轴,因陀罗也飞来协助稳住山顶。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甘露终于出现,双方也因此大打出手,天神巧施妙计将甘露据为己有,最终阿修罗们惨败收场。
Photo by Markalexander100
嗯,其实这是一个“高富帅”如何智取甘露、打败“屌丝”的故事。古代的雕刻匠人们似乎也深谙这个故事的精髓,所塑造的天神和阿修罗的形象也是截然不同,光看通王城门两侧的雕像就高下立判——说到底这是个看脸的社会嘛。
天神一般头顶圆锥装的顶戴,杏目微张或者闭目思索,脸上呈现严肃正义或者平静祥和的神态;另一边的阿修罗则头戴花冠状饰物,五官更为圆润,多数都是圆眼怒睁,一副凶神恶煞的神情。要论帅,的确是天神更帅啊。
而在神话故事中被天神和阿修罗所持的巨蟒在吴哥窟的雕像中则以蛇神纳迦(Naga)的形象出现在各个建筑的门口或者引桥的两端,威风凛凛,连接着神人之境。纳迦的头一般有3-9个,但都以奇数的形式出现。
Photo by Michael Gunther
《罗摩衍那》:孙悟空的鼻祖在此
另一个在吴哥窟频频出现的“常客”就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主角罗摩(Rama)以及他的好帮手神猴哈努曼(Hanuman)。吴哥寺西廊北面呈现的就是《罗摩衍那》的故事高潮“楞伽城大战”——罗摩在哈努曼的帮助下架起一座桥,跨越了如今横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的水域,并且在激烈的战役中击败了魔王罗婆那救出自己的妻子悉妲(Sita)。浮雕上的画面异彩纷呈,神猴们的神态、动作各异,非常值得细看。
Photo by wikimedia
正因为神猴哈努曼(Hanuman)的神通广大,战绩彪炳,因此在印度教中地位也很受尊崇,成为吴哥窟很多遗址的刻画主题,比如女王宫西侧出口门楣上的浮雕以及宫内无数哈努曼的雕像等,大家到了吴哥窟不妨细细寻找。不仅如此,战斗力极为高强的哈努曼还被胡适、陈寅恪、季羡林等大师认为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当你在吴哥窟看到哈努曼,脑子里第一个反应会不会是是“妖孽!吃俺老孙一棒”……
当然,想要更透彻地了解吴哥窟的细节,以上这些只是入门。印度教两大经典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是大家前往吴哥窟前书单上的must,吴哥寺的建筑设计意义还有很多浮雕描述的故事都是出自其中。印度教的神千千万,神话故事也数之不尽,要想真的成为“吴哥通”,可是要花大工夫啦!
最后安利,零基础去吴哥窟,必须下载"穷游锦囊APP",看看《吴哥窟》锦囊,上面这些都讲的清清楚楚!。
封面摄影:tinotino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
穷游锦囊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from 知乎每日精选 http://ift.tt/2cwG4Bi
via
IFTTT